“李光耀承認,新加坡雙語政策出現偏差,導致華人獨尊英文,華語水準低落。華文教育工作者指政府忽略實際情況,經常改變政策,影響教學成效,如今面對中國崛起才有急迫感。”
“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王昌偉就在華文報《聯合早報》上撰文,認為現在學生對華文學習興趣減弱是因為學校過於「縱容學生」,太過為他們「著想」。他指出,「李資政說,雙語政策所犯的其中一個錯誤是沒考慮到講英語學生的心理,但一直以來,我們的英文教育也從來沒有考慮到講華語學生的心理」,他的文章道出了講華語學生的無奈,因為「英文水平跟不上體制的要求,就隨時會被淘汰」。”
“老一輩的華校生同樣對自己被國家邊緣化感到無可奈何,他們對政府在一九八零年 「關閉」東南亞唯一一所華文大學南洋大學的做法仍耿耿於懷。
一名不願透露身份的華校生接受亞洲週刊訪問時說:「現在看到中國崛起,政府忙著鼓勵學生學習華文。當初要是沒關閉南大,現在新加坡還會缺乏華文精英?華文難道還會被邊緣化嗎?」”
《亚洲周刊》的一篇文章对新加坡华文教育发表了一些发人深思的看法,值得一读,详文请参阅以下网站。
《新加坡華文教育的反思》
7 条评论:
很客觀地平心而論,華文的問題,出自政治考量主宰了專業主導。
李先生是政治專才,不是華文語文專家,政治專才來主導華文語文政策,問題就來了。
新加坡採取的一直是尊重專業的方針,唯獨對華文的政策,一開始就違背了專業的原則,到今天還在重蹈覆轍。
因此我還是認為,前不久李先生對學習華文的論說-一錯再錯。
我很贊同國大教授王昌偉的觀點,他的原文在上個月我就在《聯合早報》上看過。吊詭的是,他的看法似乎不受當局的重視。
因此,問題的關鍵不被正視,討論這個話題就抓不到重點,沒有意義。:(
多年以前来自东方的人们常惊叹年幼的茉莉花会说普通话,认为双语是她未来成功的基石,孰不知 SZ 不奢求别的,只因女儿能用华语说"妈妈,我爱你"就感到无比欣慰喜悦了。今天她仍说这句话。
1980年南洋大學寿终时,彭世灼(依然)写的一首新诗《大雁再来时--南园一梦,仅25年》,诗如下:
说什么都是枉然的
如果冬已来临,风奔雪飞,自然的
你必枯萎,凋零
但是种子已随风播放,我的爱
你就睡一季黑甜甜的长冬吧
雪融之后,大雁掠空而过
那时,再撑开软软的泥土,探出你的头来。
所谓华文教育改革,一步步走来,一直是向前一步,退后三步。
建国初期,华校生被当做“反国家的恐怖份子”,讲华语被歧视,是次等公民!因而造成华语的没地位。也只有这里的华人蔑视自己的母语,还沾沾自喜,引以为荣?这是为政者所造成的后果!到今天,还是功利出发:为与中国做生意而学华文,死不承认《华人华语,天经地义》。这种态度如不改变,问题也就没完没了! --老马---
只要看看新加坡艺人在台湾综艺节目里讲华语能力的表现,再比较马来西亚艺人的表现,就可以断定新加坡双语政策的成败.
置之死地难再生,削足适履伤更深,唉.....
发表评论